行业解读旅游

行业百科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定义和要素

一、行业起源
定义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要素
  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
  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

       现今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而且持久不衰的产业。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据调查,全世界每10名就业人员中就有一名服务于旅游业,那么旅游业作为这样一个新兴并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是如何产生的呢?

问题一:旅游的产生
一、人类的迁徙活动
.1、迁徙活动
原因:由于自然的因素或特定人为的因素。
特点:具有求生性和被迫性的特点。
.2、迁徙和旅行
迁徙是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而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自然行为”。
旅行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具有明确目的意识的一种“自由行为”。
二、人类旅行的产生
1、旅行的含义
.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2、旅行产生的前提
.旅行产生的根本前提:社会大分工。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
.总结: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道

二、行业历史及发展

问题二:古代旅行
一、国外的古代旅行
(一)奴隶社会时期
1、古罗马时代(前30年至前476年)是世界古代旅行的全盛时期
2、古希腊时代是世界古代宗教旅行的鼎盛时期
3、波斯帝国是较早兴起商务旅行的国家奴隶社会易货
(二)封建社会时期
1、阿拉伯帝国时期,辽阔的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宗教原因,促进了其旅行活动的发展。
2、13世纪,外交、贸易旅行发展起来,中世纪的城市开始复兴,中产阶级迅速成长,马可•波罗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3、15世纪西方产业革命兴起,引起了对外扩张和对黄金的需求。《马可•波罗游记》盛赞东方的富庶,驱使欧洲的商人、航海家、封建主从事海洋远航。
4、18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真正自觉地、有特定目的的自然观光旅游。
宗教朝圣活动
二、中国的古代旅行
.1.帝王巡游
.帝王巡游的目的(1)饱览风景名胜;(2)显示帝王权威,震慑人民,了解民情;(3)封禅。
.周穆王是帝王巡游的第一人。
.秦始皇、汉武帝、康熙、乾隆等都是帝王巡游的代表。
.2.官吏宦游
以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七下西洋影响最大
.3.商务旅行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朱公、吕不韦等都曾周游天下,负货贩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商人。
.4.士人漫游
.代表人物主要有屈原、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欧阳修、陆游等。
.5.高僧云游
.代表人物主要是法显、玄奘、鉴真等。
.6、科学考察旅行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药物考察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地学考察是科学考察旅行的典型代表。
★总结:古代社会旅游活动的特点
.1.从旅行的形式看:
(1)商务旅行居主导地位;
(2)其他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中,又以宗教旅行为主要形式。(如,伊斯兰教规定:全世界有经济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要作一次长途旅行,到麦加去朝觐)
.2.从参加旅行的人数及其成员看:
参加人数较少,主要是统治阶级、少数富人和一部分文人。因此此时的旅游活动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问题三:近代旅游
一、国外的近代旅游
.(一)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1、产业革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2、产业革命也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4、科技的进步,蒸汽技术在交通工具运输中应用,出现蒸汽动力的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使大规模的人群流动成为可能。
★铁路时代对旅游发展的意义
1、新的旅行方式的诞生:
2、费用低廉;
3、速度加快;
4、运载能力提高;
5、外出范围扩大。
二、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近代旅游业的产生
.1、1841年组织参加禁酒大会
特点:
(1)公众性
(2)组织方式同现代旅行社组织旅游团的情况基本相似
(3)规模较大
.2、1845年,托马斯•库克在英国的莱斯特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
行社(即现今的通济隆旅行社)
.3、1845年莱斯特——利物浦消遣旅游活动
特点:
(1)性质:商业活动
(2)目的:观光消遣
(3)时间:长达1周
(4)工作方式:开创了旅游业务开展的基本模式
.4、1855年莱斯特——巴黎参观世博会旅游活动
特点:(1)时间:4天。(2)费用:采用一次性包价,包括住宿费和往返交通费共为36先令,是世界上出国包价旅游开端。
.5、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
.6、1872年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旅游(9人,历时220天)
.★总结:1841年,托马斯.库克组织的禁酒活动标志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开端
二、中国的近代旅游
.1、近代中国旅游活动局部存在,未形成产业
.2、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有一定发展
(1)旅行社
.1923年,陈光甫在上海商业银行成立旅行部,即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1927年,更名中国旅行社。
(2)交通
.铁路是近代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从1876年起铁路建设有胶济铁路、滇越铁路、广九铁路、中东铁路。
二、中国的近代旅游
(3)饭店
.有外资经营的西式旅馆,民族资本经营的中西式旅馆,铁路沿线的招商旅馆以及公寓等。
(4)旅游资源开发
.在庐山、北戴河、莫干山、鸡公山等地开辟和建设过避暑度假区。
(4)旅游促销活动
.除参展芝加哥博览会和伦敦博览会外,中国还曾于20世纪30年代分别在上海和杭州举办过具有相当规模的国货博览会和西湖博览会。
★总结: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1)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
.(2)离开时间不同。旅游人们在完成目的地访问活动后,必须返回其原来的居住地;旅行则不一定。
.(3)内容不同。旅行仅仅是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
游者。

问题四:现代旅游
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喷气式推进技术在民航中的运用可以作为现代旅游产生的标志。
一、现代旅游发展的原因
.1.国际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国际联系不断加强
.2.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旅行的时空距离缩短。轮船、铁路——汽车、飞机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带薪假期得以增加
.5.人们旅游意识增强,旅游需求增多
.6.教育事业发展、信息技术进步和旅游宣传效果的影响
.7.各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如果说内燃机的出现预示了近代旅游开始向现代旅游的过渡,那么喷气推进技术在民用航空中的应用则标志了现代旅游的产生。

二、中国的现代旅游
(一)开创阶段(1949——1977年)
基本特点:旅游接待多为单纯政治接待,不计成本,不讲效益。
主要大事:
(1)两大旅行社系统成立
(2)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
二、中国的现代旅游
(二)改革振兴阶段(1978年——1990年)基本特点:通过不断改革,突破了我国旅游业长期以来基本属外事接待的模式,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事业的性质得到肯定。
主要大事:
1、1979年7月邓小平到黄山考察
2、1980年开始开办旅游系或旅游专业
3、1983年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
5、1985年,旅游业发展列入国家的“七五”计划,这
是旅游业第一次在国家计划中出现。
二、中国的现代旅游
(三)全面发展阶段(1991年至今)
基本特点:旅游产业大发展并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繁荣兴旺。
主要大事:
1、1991年,在“八五”计划中正式将旅游业的性质定为产业。
2、1992年明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
3、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周五工作制.
4、1997年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
5、1999年5月1日,实行三个旅游“黄金周
6、2008年1月1日,撤消“五一黄金周”,实现“带薪年休假。
★1997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第十二次会议上,世界旅游组织做出预测: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
三、现代旅游的特点
.1.游客的大众性
.2.地理的集中性
.3、增长的持续性
.4、旅游活动的规范性
.5、市场竞争的激烈性
.6、旅游方式的多样性
.7、旅游时间上的季节性
★结论:旅游活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而且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规律对于全球旅游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旅游需求的发育和发展来说同样也是如此。
三、行业现状及前景
  
地位和作用
  旅游业包括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两个部分。两者由于接待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其性质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经济发达国家的旅游业,一般是从国内旅游业开始,逐步向国际旅游业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经济建设需要外汇,大多是从国际旅游业开始发展的。国内旅游业和国际旅游业是密切相联的统一体,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能够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并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发展前景
展望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确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将稳定增长,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35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这将进入世界旅游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将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尽管当前面临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没有发生逆转,我国旅游业发展仍属于上升期。基于以上分析,中国旅游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一系列鲜明的特征:
市场持续增长
  在保持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同时,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旅游市场将从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国内旅游为基础,发展到国内、入境、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共同发展。到2015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1亿人次,国内旅游将达到28亿人次,人均出游2次,出境旅游将达到1亿人次,三大市场游客总量达30亿人次,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对外开放加快
  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旅游业将启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国内外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将加快,与国际市场、国际规则、国际水平将进一步接轨。中国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将进一步发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作用,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界的话语权将继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的制定与应用的空间进一步扩大。
多元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传统的观光旅游持续增长的同时,休闲度假旅游将快速发展。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旅游新业态将大量涌现。城乡居民出游的选择将更趋多样,旅游产品的供应将更加丰富和充裕。
相关设施需求
  旅游发展对基础设施和相关设施的需求将明显增长,对相关行业的依托和促进作用也更为明显。初步预测,到2015年,我国乘坐飞机的乘客将达到4.5亿人次左右,需要新增飞机约1800架、新增航班约630万架次;乘坐铁路的游客将达25亿人次左右,需新增客运车辆约5万辆;全国将新增私家车约4000万辆;将新增客运船舶约1万艘;将新增各类住宿设施约20万家。
旅游效益显现
  今后一段时期,旅游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将更为明显。到2015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旅游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达1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旅游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旅游业对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社会就业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0%左右,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旅游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中外旅游交流人数将达到2亿多人次,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旅游交流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旅游业可以为国家总体外交和对台港澳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将达1亿人次,境外旅游花费可达10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减少我国国际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旅游业将发挥平衡国际贸易、缓解贸易磨擦的润滑剂作用。
加快升级
  旅游是提高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旅游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各个方面的要求,旅游消费成为持续性的需求,这就使旅游业具有比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旅游发展不是简单地适应需求,而是满足现实需求、引发潜在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的综合体现。这是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综合效益不断显现的过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发展。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旅游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既有重要的发展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我国旅游业已处在“市场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管理提升期”,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由满足人们旅游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为此,我国旅游业在今后一段时期要完成促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三大任务,达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培育新型重要产业的战略目标。

阅读全文